二十四节气有哪些
二十四节气有哪些
二十四节气究竟包括哪些?源于我国古代农耕智慧,这些节气记录了太阳周年运动带来的气候变迁。它们不仅是时令的标志,更是中国人对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,遵循着星辰的移动而设定。现代二十四节气则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,那么,二十四节气具体有哪些呢?
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、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,以及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,还有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。这些节气平均每半个月出现一次,均匀分布在十二个月中,每月恰好包含两个节气。
点击下方图片立即预测
五个节气——小暑、大暑、处暑、小寒、大寒,精准描绘了四季更迭的气温变化,恰如其分地传达了暑热交替的微妙时刻。而雨水、谷雨、小雪、大雪四节气,则生动地展现了降水现象的时序与强度。
在二十四节气中,“节”代表一年中的特定时段,象征着一段时间的流转;而“气”则描绘了气候的变迁,是对天气变化的概括。古人为每个时段内独特的气候、物候及农事活动赋予名称,二者结合,便构成了对一年中特定阶段气候变化的描述。
1、立春:作为二十四节气的首站,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,“阳和起蛰,万物复苏”。自立春始,生机盎然,四季轮回由此展开。
2、雨水: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位,此时春风拂面,冰雪消融,空气变得湿润,雨水逐渐增多,故得名“雨水”。民间有云:“立春天气渐回暖,雨水时节忙施肥”。
3、惊蛰之际,春意渐浓,春雷轰鸣,沉睡于泥土中的冬眠生物纷纷苏醒,活跃起来。同时,越冬虫卵亦将孵化新生。
4、春分之际,标志着春季九十天的一半,南北半球昼夜等长,故得名春分。自春分始,太阳直射点北移,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,春分亦成为北半球春季的起点。
5、清明时节,气候宜人,草木新芽初露,万物复苏,农民们正忙于春耕播种。往昔,清明之日,家家户户门前插柳,郊游踏青,祭扫先人。
6、谷雨:此节气象征着雨水滋养五谷,使得大地生机勃勃,五谷得以茁壮成长,故称“雨生百谷”。古谚有云:“谷雨时节,正是播种瓜豆的最佳时期。”
7、立夏标志着夏日的序幕拉开,自此步入炎炎夏日,万物生机勃勃。传统上,立夏被视为气温骤升、酷暑将至、雷雨频发的关键节点,此时农作物也迎来旺盛生长期,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节气。
8、小满时节: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,小满标志着大麦、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结果实,籽粒饱满,却尚未完全成熟,故得名“小满”。
9、芒种时节,正是播种带芒谷物的黄金时期,诸如小麦、大麦等作物若错过此时播种,成熟将受影响。其中,“芒”字所指为带芒作物,“种”则代表种子之意。
10、夏至之际,阳光如箭,直指北回归线天际,北半球正午时分,太阳高悬天顶。自此,白昼最长,黑夜最短,标志着炎炎夏日正式拉开序幕,天地间万物生长达到顶峰。
11、小暑时节,气温渐升,虽已显炎热,却未达极致,故得名小暑。此刻正值初伏之际。
12、大暑时节,气温攀升至全年之最,正值二伏之际,长江流域多地频现40℃高温,酷热难耐。
13、立秋之际,标志着秋天的正式来临,天高气爽,月色皎洁,秋风轻拂。自此,气温逐步转凉,渐入凉爽之境。
14、处暑来临,标志着炎炎夏日即将落幕,暑气渐消,气温转凉,成为气候变化的转折点,象征着凉爽季节的来临,暑热终将退去。
15、白露降临,气温渐降,地面水汽凝结成晶莹的露珠。
16、秋分之际,与春分同辉,阳光如箭,直指赤道,昼夜等分,景象和谐。
17、寒露时节,白露过后,气温逐渐下降,露水开始增多。而到了寒露,露水愈发频繁,气温更是进一步降低。
18、霜降时节,气温骤降,霜冻现象初现,故名霜降。
19、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序幕拉开,其中“冬”字蕴含着终结之意,寓意着一年农事劳作告一段落,作物收割后需妥善储存。